“每年平均要參加200次左右的酒宴,送出四五萬元份子錢”“‘整酒風’變成了‘整酒瘋’,人情債成了還不起的債”……記者近日在重慶、湖南等地采訪了解到,當前,“無事酒”盛行已成為部分地區基層群眾難以承受之重,有的地方“整酒”陷惡性循環,農民一半收入交了份子錢。(2月9日《人民日報》)
這篇報道里講到的“無事酒”,其實是沒什么重要的事,但在名義上還是有些事的,比如生日酒、保胎酒、喬遷酒、入學酒等等,可是在實際生活中,還有一種“無事酒”,是真的沒什么事,沒什么名目,就是“好久不聚了,出來聚聚吧”之類的理由,見面就喝,不醉不歸。
有人說,這種邀請直接拒絕不就行了,有什么值得苦惱的?話是這么說,可在咱們這個講究人情的社會里,對于很多人來說,一兩次拒絕或許可以,總是拒絕,有時候就是在與某種社會關系自我了斷了,對其工作或生活都有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。正因如此,才會有很多不得不赴的局和不得不喝的酒。
有理由的“無事酒”,對方看重的是禮金,而不是酒本身,但完全無事的“無事酒”,組局者看重的卻是酒,而不是錢。不幸的是,能拿錢解決的問題有時候不是什么問題,不能拿錢解決的問題很多時候才是真正能讓人苦惱的問題。因為,在這樣的場合,你會遭遇勸酒,甚至還會遭遇拼酒,要喝下很多不想喝、不能喝也得喝的酒。
勸酒、拼酒之風較盛地方的人,往往會以“酒文化”為借口為自己的勸酒、拼酒行為辯解,可是,對身體健康存在極大危害的勸酒、拼酒算是“酒文化”的一部分嗎?譬如打麻將,麻將之風在也已經可以稱為“麻將文化”了,甚至這種文化已經走向。但是,純娛樂的或競技性的活動可以歸入“麻將文化”之列,以此作為賭博工具的活動,就不能算是“文化”了。同樣的道理,勸酒、拼酒之風也不能與“酒文化”混為一談。
這種沒有什么理由的“無事酒”,說是沒事聊聊天,聯絡一下感情,但如果你提議去喝個茶喝個咖啡,對方又不高興了,認為無酒不歡。如果迫于情面去參加,遇到不喝酒就沒話說的人,他尷尬,你也尷尬。
相對于酒文化來說,茶文化或年輕人更喜歡的咖啡文化,更有利于身心健康,也更有利于在彼此都保持清醒的情況下聯絡感情、談論事情。只是,這種更加輕松自由的社交方式的推廣、流行,也不是短期內就能實現的。
其實,需要改變的,不僅是有借口的“無事酒”之風,更是沒有什么理由的“無事酒”之風。換言之,就是所有的與酒有關的風氣都應該被改變。從針對公職人員的禁酒令開始的對飲酒活動的抑制,已經顯示出其在改善社會環境方面的積極效應,但是,這離“讓酒不再成為任何人的負擔”仍然有很大的距離,一些借酒之名加重他人負擔的行為仍然有很大的市場。改變不良的飲酒之風,仍然任重而道遠。